爱盲论坛

标题: 模仿老作家经典叙事写一篇美食文 [打印本页]

作者: 江水悠悠    时间: 前天 06:20
标题: 模仿老作家经典叙事写一篇美食文
这种经典的趋势首先得介绍一下背景,或者也可以不介绍,不过我选择介绍背景。
故乡的米线

我在云南出生长大。在外省人眼中,云南或许是片“蛮荒之地”,但这里有独特的烟火气。即便如今在各省GDP排行中仍属靠后,这里的发展节奏也总比其他省份慢上几年。

我生活在云南群山中的一座小镇——说是“镇”,其实坐落在某座山的一处缓坡台地上。这片台地开阔平坦,足够聚居成镇。

小时候,我在镇上的小学读书。那时每天最开心的事,除了和小伙伴们玩游戏、买学校门口小卖部的小玩具,就是去街上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

好了,现在食物出现了,就可以开始介绍——
走入米线店,店铺不算大,只够摆几张桌子、几摞椅子。老板在店门口用火炉支了一口大铁锅熬骨头汤,锅的旁边有一张桌子,桌子上又有一个玻璃罩子(为了挡灰尘用),桌子上摆的就是做米线的食材了。

每当有人来时,叫老板:“来碗米线!”老板从锅中舀出骨头汤,再抓几把米线往里面一扔,再放上豆芽、韭菜、小葱,再放下一些日常的调料(如酱油、味精之类),再加点他们家的秘制调料。肉那肯定也是要给你一点的,有的是直接煮鲜肉末,有的是用杂酱来代替——用杂酱的就不如拿鲜肉末的了,我们管这个叫“哨子”。哨子一般都是米线要好了之前加,就类似于“浇头”,给它盖在米线上,然后老板再给你端上来。你就可以拌料尝一口,如果调料不够的话,他的桌子上放着调料,你可以自己加。

这个米线其实吃的就是它的汤,精髓就在于它的骨头汤。用筷子挑起一柱米线送入口中,口感是弹牙的,质地是爽滑的,咽下去后有“挂肠”之感,暖口、暖心、暖胃。此时再“梭”一口骨头汤,汤香浓郁,纯而不厚,香而不腻。继续咕咚咕咚干下两大口,用昆明话来表示就是:“舒服了,舒服!”

虽然你别看我们那边的米线食材、汤底都很普通,但精髓就在它熬的骨头汤了。

还有一点就是米线,米线的做工也很重要。现在我回到老家,吃到的米线基本上都是那种网上买来、用水一泡一发就可以吃的了;或者是那种粗米线,虽然很耐煮,但是口感不好——要么就是像那种红薯粉的,又软又难咬;要么就是那种一咬就断,然后没有什么弹性。那么真正好的米线,应该说我认为真正好的米线是什么?就是又弹、又劲道、不难咬而不失韧性、爽滑而不软烂,重点就是“吸汤”。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谈米线到底是粗的好还是细的——细的米线口感细腻,粗的米线我也描述不来,总之有人喜欢吃,我就喜欢吃细的米线。

当然,米线的种类就很多种了,云南各地方都有不同。云南最出名的米线在国内,就是过桥米线了。说实话,大部分也只是一个噱头,没有几家正宗的,即使是在省内也是如此。昆明的米线就是小锅米线、凉拌米线,经典的口味就是老昆明的甜酱油。玉溪的米线,就是汤宽碗大,调料可以自己加,调料多,特色有一种叫鳝鱼米线——反正我感觉无非就是用酱炒鳝鱼加到米线里,有人就喜欢吃,觉得它鲜。还有文山的米线,好像是喜欢把一些内脏来做用料、做汤底。他们还有一些特色米线,有的是自己研发的,有的就是当地特色的(什么酸的、用一些特殊调料拌的),种类太多了。

好了,扯了那么一大通,然后就要开始抒情了。如今我回到老家,再吃起老家的米线,味道好像也是当初的那个味道——除了米线不是,但味道真的也差不多,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但就没有当初的那种吃米线的爽感了。可能米线一直都没变,变的是人吧。老家的相貌也改变了,人情味也没当初那么浓了。确实如此,我吃着米线这样想。

好了,结尾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写了,就这样。

来自:掌上乐园
作者: 江水悠悠    时间: 前天 06:22
虽然还需要修改的地方有一些?也差不多就是这个路数了

来自:掌上乐园
作者: 江水悠悠    时间: 前天 06:37
虽然看上去那些老作家写的似乎不费力,但实际上通顺的语句还是要费工夫的。一些网文作家虽然他们表达一些内容让人诟病,但他们的写作功底也是在的

来自:掌上乐园
作者: 云公子    时间: 昨天 03:54
故乡的米线:一碗烟火里的乡愁

云南的山,是裹着云雾的青纱帐;云南的云,是悬在天际的棉花糖。在外省人眼中,这片红土高原或许偏远而神秘,但对我而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故乡的温度。即便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它总比别处慢半拍,却也固执地守着那份独有的烟火气。

我生长的小镇,静卧在群山环抱的缓坡台地上。这片平坦的土地,像造物主遗落的餐盘,盛着错落的青瓦白墙,也盛着我童年最鲜活的记忆。那时,最期待的清晨,不是校门口的玩具摊,也不是课间追逐的欢笑,而是街角米线店飘出的袅袅香气。

推开斑驳的木门,狭小的店面里蒸腾着乳白色的雾气。老板总守在店门口,用古朴的火炉煨着一口铸铁大锅,骨汤在其中咕嘟翻滚,炖出岁月的醇厚。一旁的玻璃罩下,鲜嫩的韭菜、水灵的豆芽、青翠的小葱整齐码放,与色泽诱人的肉酱、鲜美的肉末相映成趣,仿佛在诉说着即将诞生的美味。

“来碗米线!”随着食客的招呼,老板迅速舀起一勺泛着油花的骨汤,抓一把雪白的米线投入其中。看着米线在沸汤中舒展身姿,再依次加入新鲜配菜,撒上灵魂般的秘制调料,最后铺上满满一勺香气四溢的“哨子”。无论是鲜嫩的鲜肉末,还是浓郁的杂酱,都像给这碗米线戴上了华丽的冠冕。热气腾腾的米线端上桌,用筷子轻轻一挑,米线便如银绸般滑落,弹牙的口感带着独特的韧性,顺着喉咙滑下时,暖意从胃底蔓延到心间。迫不及待地喝上一口骨汤,醇厚的鲜香在舌尖绽放,纯而不腻,香而不齁,让人忍不住用昆明话赞叹:“舒服了,太板扎咯!”

记忆里的米线,每一根都藏着匠心。如今回到故乡,市面上多是速成米线,或是口感欠佳的粗米线,绵软无嚼劲,亦或是一咬即断,全然没了往日的风采。真正的好米线,该是柔中带韧、爽滑弹牙,能牢牢吸附住骨汤的精华,在唇齿间奏响美妙的滋味乐章。

云南的米线,就像这片土地上的民族一样丰富多彩。昆明的小锅米线带着镬气,甜酱油的醇厚为其注入灵魂;玉溪的米线以汤宽料足取胜,鳝鱼米线的独特风味令人回味无穷;文山的米线则大胆地将内脏融入汤底,碰撞出别具一格的鲜香。然而,在这众多美味中,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始终是小镇那碗质朴的家常米线。

再次坐在熟悉的小店,米线的味道似乎与记忆重叠,却又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细想来,变的或许不是米线,而是那个在时光里悄然成长的自己。故乡的街道拓宽了,老房子翻新了,就连曾经热闹的米线店,也换了新颜。人情味,仿佛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淡了。

捧着这碗盛满回忆的米线,忽然明白,乡愁就是这样一碗普通却又无可替代的美味,承载着过去的时光,也寄托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纵使岁月变迁,那份对故乡米线的热爱,永远是心底最柔软的牵挂。
本楼来自 天坦百宝箱
作者: 江水悠悠    时间: 昨天 04:14
回复 地板云公子

可以可以,又给他换了新的衣裳,帮他修改了面容

来自:掌上乐园
作者: 江水悠悠    时间: 昨天 04:15
有公众号那味了

来自:掌上乐园




欢迎光临 爱盲论坛 (http://www.amhl.vip/)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