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会歪曲历史,一个月搞两三百块钱应该没问题。

[复制链接]

230

主题

9081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65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红火炭说:
华夏风云:从周兴到秦统

第一章:岐山凤鸣

在那古老的西岐之地,岐山巍峨耸立,山间云雾缭绕,仿若仙境。周部落便在这岐山脚下休养生息,逐渐壮大。

季历之子姬昌,自小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仁德。他身形修长,面容俊朗,双眸透着坚毅与温和。姬昌常穿梭于部落之中,与百姓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他见百姓耕种辛苦,便倡导改进农具,传授新的种植之法。

一日,姬昌正在山中狩猎,忽闻一阵清脆悦耳之声,似凤鸣之音。他顺着声音寻去,只见一只五彩神鸟栖息于枝头,周身光芒闪耀。神鸟注视姬昌片刻,展翅高飞,消失于天际。姬昌心中震撼,他知晓这乃是祥瑞之兆,预示着周部落将有不凡之事发生。

回到部落,姬昌将此事告知父亲季历。季历大喜,认定这是上天对周部落的眷顾。从那之后,姬昌更加勤勉,他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一时间,诸多有识之士纷纷来投,周部落愈发兴盛。然而,此时的商朝,自武丁中兴后,国力已大不如前,纣王帝辛即位后,贪图享乐,听信谗言,致使朝纲不振。商朝对周部落的日益壮大,也逐渐起了警惕之心。

第二章:羑里之困

随着周部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引起了商纣王的猜忌。纣王在佞臣费仲、尤浑的怂恿下,以祭祀之名,宣姬昌入朝歌。

姬昌深知此行凶险,但为了周部落的安危,他毅然决定前往。到达朝歌后,纣王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姬昌囚禁于羑里。

羑里之地,阴暗潮湿,四周皆是高墙铁锁。姬昌身处囹圄,却并未气馁。他每日沉思,推演八卦之术,试图从中探寻出解救周部落,乃至拯救天下苍生的方法。

在周部落,姬昌的长子伯邑考听闻父亲被囚,心急如焚。他为了救父亲,带着奇珍异宝与良马,前往朝歌。伯邑考相貌堂堂,精通音律。他向纣王进献宝物,恳请纣王释放父亲。然而,纣王却起了邪念,他垂涎伯邑考的才华,又嫉妒其容貌。在妲己的挑唆下,纣王竟残忍地将伯邑考杀害,并做成肉饼,送给姬昌。

姬昌明知这是儿子的肉,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计划,强忍着悲痛吃下。纣王得知姬昌吃下肉饼后,以为他不过是个庸碌之辈,便放松了警惕。而姬昌在羑里的苦难,也让他心中的复仇与拯救天下的信念愈发坚定。

第三章:渭水垂钓

姬昌在羑里被囚禁七年之久,最终在周部落用大量财宝贿赂纣王身边的佞臣后,纣王才下令释放姬昌。

回到西岐,姬昌仿佛脱胎换骨,他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沧桑与决然。他深知,要想推翻商朝的统治,必须招揽更多贤才。

一日,姬昌外出狩猎,在渭水之畔,见一老者在垂钓。奇怪的是,老者的鱼钩竟是直的,且离水面有三尺之高。姬昌好奇,上前与老者攀谈。老者自称姜子牙,道号飞熊。姜子牙虽白发苍苍,但目光如炬,谈吐不凡,对天下局势更是了如指掌。

姜子牙向姬昌讲述了兴周灭商的大计,他认为要先发展经济,增强周部落的实力,联合周边诸侯,形成强大的联盟。姬昌大喜,认定姜子牙便是他苦苦寻觅的大贤。他亲自为姜子牙驾车,迎回部落,拜为太师。

从此,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部落厉兵秣马,发展生产,操练军队。周边诸侯听闻姬昌礼贤下士,又有姜子牙相助,纷纷前来归附。周与商之间的力量对比,悄然发生着变化。

第四章:孟津观兵

周部落经过数年的发展,国力大增。姜子牙认为时机已逐渐成熟,建议姬昌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以试探诸侯们的态度以及商朝的反应。

姬昌采纳了姜子牙的建议,传令各诸侯于孟津会师。一时间,各路诸侯率领着自己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孟津赶来。孟津之地,军旗招展,战马嘶鸣,诸侯联军阵容强大。

姬昌站在高台之上,望着台下的诸侯联军,心中感慨万千。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诉说着商朝的暴行,鼓励诸侯们团结一心,为推翻商朝暴政而努力。诸侯们群情激昂,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姬昌的调遣。

然而,姜子牙却敏锐地察觉到,此时商朝虽已腐朽,但根基尚存,贸然进攻,恐难以取胜。于是,他建议姬昌暂时收兵,等待更好的时机。姬昌听从了姜子牙的建议,诸侯联军各自返回领地。此次孟津观兵,虽未真正与商朝开战,但却向天下宣告了周部落的崛起,以及推翻商朝的决心,同时也让诸侯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了周的周围。

第五章:牧野之战

商朝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内乱与腐朽统治后,已摇摇欲坠。百姓怨声载道,军队士气低落。而此时的周部落,在姬昌之子姬发的带领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终于,在又一次得知商朝内部矛盾激化,纣王众叛亲离之时,姜子牙认为伐商的时机已到。姬发亲率大军,联合各路诸侯,共计五万之众,向商朝都城朝歌进发。

大军行至牧野,与商朝军队对峙。商朝军队虽人数众多,但大多是临时拼凑的奴隶和战俘,毫无斗志。姬发在阵前发表了鼓舞士气的演讲,他高呼:“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正义,我们今日定要推翻这无道的商朝!”周军将士们士气大振,喊杀声震天。

姜子牙身披战甲,手持令旗,指挥若定。他一声令下,周军的战车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商军,步兵随后掩杀。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纷纷倒戈,加入周军。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牧野之战,以周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商朝覆灭,周朝建立。

第六章:分封诸侯

周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武王姬发听从姜子牙等人的建议,实行分封制。

姬发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以及古代帝王的后裔。他封自己的弟弟周公旦于鲁,姜子牙于齐,召公奭于燕等等。这些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但同时也需要向周天子履行进贡、朝觐等义务。

分封诸侯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周朝的统治秩序。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积极发展经济,传播周文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诸侯的势力逐渐壮大,他们开始觊觎周天子的权力,为日后的诸侯纷争埋下了隐患。

周公旦被封于鲁后,并没有立即前往封地,而是留在朝中辅佐周武王处理政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规范了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对周朝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七章:周公辅政

周武王姬发在建立周朝后不久,便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姬诵年幼,无法处理朝政。于是,周公旦毅然挑起了辅政的重担。

周公旦尽心尽力地辅佐成王,他每日早起晚睡,处理各种政务。为了接待前来朝见的贤才,他常常“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人才。

然而,周公旦的辅政却引起了一些王室子弟的不满。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等人,散布谣言,说周公旦有篡位之心。武庚见有机可乘,便联合管叔鲜、蔡叔度以及东方的一些部落,发动了叛乱。

周公旦临危不乱,他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鲜,流放了蔡叔度。周公旦在平定叛乱后,进一步完善了周朝的礼仪制度,加强了周朝对东方地区的统治。他还营建了东都洛邑,将商朝的遗民迁徙至此,便于管理。周公旦的辅政,为周朝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八章:成康之治

在周公旦的辅佐下,周成王姬诵逐渐长大成人,开始亲政。姬诵牢记周公旦的教诲,以礼治国,任用贤能。

成王之后,康王姬钊即位。父子二人在位期间,继承了文王、武王、周公旦的治国理念,继续推行德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他们注重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在军事上,周朝边境安定,四方诸侯皆来朝贡。

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成康之治成为了周朝历史上的一段盛世,为后世所称颂。然而,在盛世的表象之下,一些潜在的问题也在悄然滋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差距逐渐拉大,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也日益激烈。

第九章:昭王南征

周昭王姬瑕即位后,南方的楚国势力逐渐崛起,对周朝的统治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楚国地处南方,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一直未完全臣服于周朝。

为了彰显周朝的国威,巩固南方的统治,周昭王决定亲率大军南征楚国。昭王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军队,一路南下。然而,南方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周朝军队并不适应。

在一次渡河时,周昭王乘坐的船只突然解体,昭王落水身亡。周朝军队群龙无首,大败而归。关于船只解体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楚人用胶水粘船,行至河中,胶水遇水融化,导致船只散架。昭王南征的失败,极大地削弱了周朝的威望,各诸侯国对周朝的敬畏之心也逐渐减少。从此,周朝开始由盛转衰。

第十章:穆王西游

周穆王姬满即位后,他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君主。穆王生性喜好巡游,他命人造了八匹骏马,分别名为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这些马日行千里,神骏非凡。

穆王率领着大队人马,以造父为御者,开始了他的西游之旅。他们一路西行,经过了许多神秘的国度和部落。在西王母之邦,穆王与西王母相见。西王母容貌美丽,气质高雅,她在瑶池设宴款待穆王。穆王与西王母相谈甚欢,互赠礼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穆王的西游,虽然增进了周朝与西方各国的交流,但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由于穆王长期不在朝中,国内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诸侯之间的矛盾开始加剧,周朝的统治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帖来自微秘安卓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9081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658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3:42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红火炭说:
共懿孝夷之变

周穆王之后,共王姬繄扈即位。共王在位时,因穆王西游耗费巨大,致使国库空虚。为解决财政问题,共王不得不削减一些诸侯的封地,以此来增加王室收入。这一举措引发了部分诸侯的不满,诸侯与王室之间的矛盾开始加深。

共王之子懿王姬囏继位后,周朝的局势愈发严峻。北方的犬戎部落日益强大,时常侵扰周朝边境,抢夺百姓财物,屠杀无辜民众。懿王性格懦弱,面对犬戎的侵犯,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使得周朝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国力也在不断消耗。

懿王去世后,他的叔叔孝王姬辟方夺取了王位。孝王为增强国力,大力发展养马业,命非子在汧渭之间养马。非子养马有方,马匹繁衍众多,孝王大喜,将秦地分封给非子,建立秦国,让其作为周朝抵御西戎的屏障。

孝王之后,夷王姬燮即位。此时诸侯势力越发膨胀,对周天子的权威不再像以往那般敬畏。夷王为了重振王室威严,听信谗言,烹杀了齐哀公,改立其弟为君。这一行为引起了其他诸侯的恐慌和不满,诸侯与王室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周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第十二章:厉王专利

周夷王之子厉王姬胡继位,他是一个刚愎自用、贪图财利的君主。厉王在位期间,为了增加王室财富,任用荣夷公推行“专利”政策,将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收归王室所有,禁止百姓私自开采利用。

这一政策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计,使得民怨沸腾。大臣芮良夫劝谏厉王,指出“专利”会导致百姓离心离德,国家将陷入危机,但厉王不听。百姓们敢怒不敢言,只能在背后诅咒厉王。

为了压制百姓的不满,厉王又听信佞臣建议,派巫师监视百姓,只要有人议论朝政,便加以杀害。一时间,国内人人自危,道路以目。召公虎进谏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但厉王依旧置若罔闻,继续推行高压政策。

终于,在厉王的暴政下,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周朝即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动荡。

第十三章: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长期积压的民愤终于如火山般爆发。镐京的百姓们手持棍棒、农具等简陋武器,发动了大规模的暴动,史称“国人暴动”。

愤怒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向王宫,要向厉王讨个说法。厉王惊慌失措,在亲信的护卫下,狼狈地逃出镐京,一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从此不敢返回。

国人找不到厉王,便要杀其太子姬静。召公虎为了保护太子,将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出去,国人愤怒之下将其杀死,太子姬静才得以逃过一劫。

在厉王出逃后,周朝进入了“共和行政”时期。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政,代行王政,史称“周召共和”。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在共和期间,周公和召公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得周朝逐渐恢复了稳定。

第十四章:宣王中兴

十四年后,周厉王在彘地去世。太子姬静在周公和召公的扶持下即位,是为周宣王。

周宣王吸取了父亲厉王的教训,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贤能之士,整顿朝政,推行改革。他废除了厉王时期的“专利”政策,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农业生产,使得百姓生活逐渐改善。

在军事上,周宣王积极应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他派尹吉甫北伐猃狁,取得了重大胜利,将猃狁赶到了太原以北;又派方叔南征荆楚,荆楚归服。经过一系列的征战,周朝的边境得以安定,国势有所回升,史称“宣王中兴”。

然而,宣王晚年变得独断专行,不听劝谏。他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引起了诸侯的不满。同时,在与姜戎的千亩之战中,周朝军队大败,使得“宣王中兴”的成果大打折扣,周朝再次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第十五章:幽王烽火

周宣王之子幽王姬宫湦即位后,他昏庸无道,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幽王宠爱褒姒,为博褒姒一笑,竟想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主意。

褒姒生性不爱笑,幽王为了逗她开心,听从佞臣虢石父的建议,在骊山上点燃烽火。烽火是周朝遇敌入侵时召集诸侯救援的信号,诸侯们看到烽火燃起,以为镐京有难,纷纷率领军队日夜兼程赶来救援。

当诸侯们匆忙赶到时,却发现并无敌人,只见幽王和褒姒在高台上饮酒作乐。褒姒看到诸侯们狼狈不堪的样子,果然开怀大笑。幽王见褒姒笑了,十分高兴,又多次点燃烽火。诸侯们被戏弄多次后,渐渐不再相信烽火信号。

与此同时,幽王为了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废除了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的父亲申侯得知后,联合缯国和犬戎部落,向镐京发动进攻。幽王急忙点燃烽火求救,但诸侯们以为又是幽王的恶作剧,无人前来救援。犬戎军队势如破竹,很快攻破镐京,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也被掳走,西周宣告灭亡。

第十六章:平王东迁

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在申侯等诸侯的支持下即位,是为周平王。此时的镐京,经过犬戎的洗劫,已经残破不堪,而且犬戎仍然对镐京虎视眈眈。

为了躲避犬戎的威胁,周平王在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等诸侯的护送下,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实力大幅削弱。原本属于王室的大片土地,或被犬戎侵占,或赏赐给了护送有功的诸侯。诸侯们的势力却在不断壮大,他们不再像西周时期那样对周天子唯命是从,东周进入了诸侯纷争的春秋时期。周平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经无法掌控诸侯,只能在诸侯的夹缝中求生存。

第十七章:郑庄小霸

郑国在郑庄公寤生的统治下,逐渐崛起成为春秋初期的强国。郑庄公是一个极具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的君主。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厌恶他,偏爱小儿子共叔段。武姜与共叔段密谋夺取郑庄公的君位,郑庄公早有察觉,却不动声色。他故意纵容共叔段的种种不法行为,使其野心膨胀。共叔段果然在武姜的支持下,妄图发动叛乱夺取君位。郑庄公见时机成熟,果断出兵平叛,击败共叔段,共叔段自杀,武姜也被囚禁。

解决了国内隐患后,郑庄公积极对外扩张。他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多次击败周边的小国,还与周王室发生冲突。周桓王不满郑庄公的专横,亲自率领诸侯联军讨伐郑国。郑庄公毫不畏惧,在繻葛之战中,他采用“鱼丽之阵”,大败周军,还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经此一战,周天子的威严扫地,郑庄公成为春秋初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史称“郑庄小霸”。

第十八章:齐鲁恩怨

齐国和鲁国作为周朝分封在东方的两个重要诸侯国,在春秋时期恩怨不断。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而齐国在姜子牙及其后代的治理下,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齐僖公时期,齐、鲁两国关系尚好,曾多次会盟,共同对抗其他势力。

然而,齐襄公即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齐襄公荒淫无道,他与妹妹文姜通奸,文姜是鲁桓公的夫人。鲁桓公发现后,齐襄公竟派人暗杀了鲁桓公。鲁国上下对齐国恨之入骨,但因国力不敌齐国,只能暂时隐忍。

鲁庄公即位后,为报父仇,与齐国多次交战。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任用曹刿为军师。曹刿采取“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术,大败齐军,为鲁国赢得了一场难得的胜利,也使得齐鲁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此后,两国之间时而交战,时而议和,在恩怨纠葛中不断发展。

第十九章:晋国内乱

晋国在春秋初期陷入了长达近七十年的内乱。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成师被称为曲沃桓叔。曲沃城比晋国都城翼还要大,这为内乱埋下了隐患。

曲沃桓叔及其子曲沃庄伯、孙曲沃武公,三代人都企图夺取晋国国君之位。他们不断与晋国公室发生战争,杀死了多位晋国国君。

晋国公室虽然奋力抵抗,但由于曲沃势力强大,且得到了一些晋国贵族的支持,局势对其越来越不利。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终于攻杀晋侯缗,兼并了晋国土地。他通过贿赂周釐王,被正式册命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武公。晋武公去世后,其子献公诡诸即位,献公吸取了内乱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晋国开始走向强盛,但内乱所带来的创伤,在晋国仍需时间来平复。

第二十章:秦的崛起

秦国自非子受封以来,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力,抵御西戎。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国开始正式跻身于诸侯国之列。

秦文公时期,秦国不断向外扩张,击败西戎,收复了被犬戎侵占的周朝故地,势力逐渐壮大。秦穆公即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贤才,推行改革,使得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秦穆公一心想向东发展,参与中原争霸,但受到晋国的阻挡。在崤之战中,秦国军队被晋国伏击,全军覆没。秦穆公并未气馁,他转而向西发展,“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使秦国成为了西方的强国,为日后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帖来自微秘安卓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9081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658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11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红火炭说:
第二十一章:宋的兴衰

宋国,作为殷商后裔的封国,在春秋时期有着独特的地位。其开国君主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周公旦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将他们分封在宋地。

宋国地处中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宋襄公在位时,一心想要效仿齐桓公成就霸业。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试图以仁义之名召集诸侯会盟。在盂之会上,宋襄公拒绝公子目夷设伏兵以防不测的建议,坚持不带兵车赴会,结果被楚成王劫持。后来在鲁国的调停下,楚成王才释放了宋襄公。

回国后的宋襄公并未吸取教训,依然坚持以“仁义”为战。在泓水之战中,面对强大的楚军,宋军已经列好阵势,而楚军正在渡河。公子目夷建议趁楚军半渡而击之,宋襄公却认为这样做不仁义,要等楚军全部渡河列好阵后再战。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受了重伤,不久后去世。此后,宋国虽然依旧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但霸业梦碎,国力逐渐走向衰落,只能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楚的壮大 楚国,这个南方的大国,在春秋时期展现出了强大的扩张欲望和蓬勃的发展态势。楚国的先祖鬻熊,曾辅佐周文王。周成王时,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国正式立国。

楚国地处南方,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楚武王熊通时,楚国开始崛起,他自恃国力强盛,不满于子爵的封号,自立为楚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楚文王即位后,将都城迁至郢(今湖北江陵),并大力向外扩张。楚国先后攻灭了申国、邓国、息国等周边小国,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楚庄王时期,楚国迎来了鼎盛。楚庄王起初沉迷于声色犬马,三年不理朝政。大臣伍举以隐语进谏:“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楚庄王答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此后,楚庄王励精图治,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楚国国力大增。在邲之战中,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饮马黄河,成为春秋霸主之一。楚国的壮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对中原各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话题一转吴越争霸 在春秋末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崛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霸战争。

吴国的崛起,得益于吴王阖闾的改革。阖闾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整顿军队,发展经济。他们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水师,还修建了阖闾大城(今苏州)作为都城。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唐、蔡两国,以孙武为统帅,伍子胥为副将,大举进攻楚国。吴军五战五捷,长驱直入,攻克楚国都城郢。楚昭王仓皇出逃,楚国几乎亡国。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才得以复国。

越国在越王勾践即位后,与吴国产生了冲突。阖闾趁越国新君初立,发兵攻越。勾践派敢死之士在阵前自刎,趁吴军注意力分散时发动攻击,阖闾受伤,不久后去世。其子夫差即位,发誓要为父报仇。夫差厉兵秣马,于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军。勾践被迫求和,带着范蠡等臣子入吴为奴。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为夫差养马驾车,终于赢得了夫差的信任,被释放回国。
忍无可忍,要是我的话,我就去吃他大锅饭。回国后的勾践卧薪尝胆,任用文种、范蠡等贤臣,推行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国力大增。公元前473年,勾践再次兴兵伐吴,围困吴国都城姑苏数年,夫差求和不成,自杀身亡,吴国灭亡。越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但其称霸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历史的发展,越国也逐渐走向衰落。
管仲相棋国能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管仲的辅佐功不可没。管仲原本是公子纠的谋士,在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的过程中,管仲曾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即位后,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管仲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政治上,他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的制度,将国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把鄙野分为五属,分别设官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管仲重视商业和手工业,设置盐官、铁官,发展盐铁业,同时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根据土地的肥瘠征收不同的赋税,促进了农业生产。在军事上,他推行兵民合一的制度,平时百姓务农,战时出征,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力量。

在外交上,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打着尊崇周天子的旗号,联合中原各国抵御北方戎狄和南方楚国的侵扰。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国力迅速强盛,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也因此被誉为“春秋第一相”。
郑国在郑简公时,子产被任命为执政大臣,开始了他对郑国长达二十多年的治理。

子产上任伊始,便面临着郑国复杂的国内局势。国内贵族势力强大,时常争斗,而郑国又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饱受战争之苦。子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首先进行田制改革,整顿田界,重新划定土地所有权,同时对私田按亩征税,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法律方面,子产铸刑鼎,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之于众,打破了以往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使法律更加公开透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在外交上,子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周旋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尽量避免郑国卷入大国纷争,为郑国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

子产还注重文化教育,他不毁乡校,允许百姓在乡校中议论朝政。有人建议他关闭乡校,子产认为百姓在乡校中议论执政的好坏,可以作为自己施政的参考,应该加以引导而不是强制禁止。在子产的治理下,郑国出现了“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的安定局面,成为春秋时期一个治理有方的诸侯国。后来好像 晏婴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历经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

晏婴生活节俭,品德高尚。他虽身为齐国的相国,却住的是低矮简陋的房屋,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衣裳。齐景公曾多次要为他更换住所,都被他拒绝。晏婴以敢于直谏而闻名,齐景公喜欢打猎,常常荒废朝政,晏婴便多次劝谏,提醒景公要以国事为重。

在外交方面,晏婴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羞辱他,故意让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婴从小门进入。晏婴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入,我现在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楚王无奈,只好让他从大门进入。在与楚王的交谈中,晏婴又以巧妙的言辞回应了楚王的种种刁难,让楚王对他刮目相看。 晏婴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他主张减轻赋税,救济百姓,还曾多次劝阻齐景公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晏婴的辅政,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齐国的局势,虽然未能阻止齐国逐渐走向衰落,但他的智慧和品德,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霸战争。

晋文公重耳即位后,晋国逐渐强大起来。晋文公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能之士,整顿内政,发展经济,扩充军队。城濮之战成为晋楚争霸的关键一战。当时,楚国势力正盛,企图进一步向北扩张,威胁到了中原各国的利益。晋文公为了践行当年流亡楚国时对楚成王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同时也是为了诱敌深入,在楚军进攻时,主动后退九十里。楚军将领子玉骄横轻敌,不顾众人劝阻,贸然追击。晋军利用楚军的轻敌,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大败楚军。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晋国的霸业达到顶峰。

楚国在楚庄王时期再度崛起,邲之战便是楚国对晋国霸权的有力挑战。楚庄王在孙叔敖的辅佐下,国力强盛。晋国因内部矛盾,军队指挥不力。在邲之战中,楚军抓住晋军的破绽,发动猛攻,晋军大败,纷纷渡河逃窜,死伤惨重。邲之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成为新的霸主。此后,晋楚两国又多次发生战争,互有胜负,两国的争霸深刻影响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众多中小诸侯国在两国之间摇摆不定,时而依附晋国,时而倒向楚国。弭会晋楚两国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得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百姓苦不堪言,各中小诸侯国也深受其害。为了结束这种动荡的局面,在宋国大夫向戌的倡导下,举行了两次弭兵之会。

第一次弭兵之会在公元前579年举行,由晋国的士燮与楚国的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结盟。双方约定,晋楚两国不再互相征伐,要互通使者,保持友好关系。然而,这次弭兵之会并没有真正消除晋楚之间的矛盾,仅仅维持了三年的和平,两国便又爆发了战争。

公元前546年,举行了第二次弭兵之会。这次参加的国家更多,除了晋、楚之外,还有齐、秦、鲁、宋、郑等十多个诸侯国。会议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外,其他诸侯国要同时向晋、楚两国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维持相对的和平。第二次弭兵之会使得中原地区出现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各诸侯国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这也标志着晋楚两国实力的相对均衡,谁也无法彻底击败对方,春秋时期的争霸格局也因此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春秋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文化领域却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在思想方面,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开始兴起。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主张“仁”和“礼”,提倡统治者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孔子还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弟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道德经》,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为后世所推崇。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提倡节俭,其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愿望。

在文学方面,《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这些诗歌语言优美,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外,各国的史书如《春秋》《左传》等,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为后人研究春秋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科技领域,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鲁国的天文学家观测并记录了哈雷彗星,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春秋时期逐渐走向尾声。在长期的争霸战争和内部变革中,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晋国在春秋末年,公室衰微,卿大夫势力崛起。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家卿大夫相互争斗,最终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了智氏,瓜分了其土地。晋国国君已经名存实亡,晋国实际上被韩、赵、魏三家控制。

齐国的田氏家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争取民心的措施,逐渐掌握了齐国的政权。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和为齐侯,田氏代齐完成。

楚国在春秋末年虽然依旧是南方大国,但内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贵族势力庞大,政治腐败。越国在勾践称霸后,逐渐衰落,未能在战国的舞台上继续保持强大的影响力。

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即位,春秋时代结束,中国历史进入了更加动荡和变革的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掀起变法图强的浪潮,一场更加激烈的兼并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本帖来自微秘安卓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9081

帖子

2万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658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50 | 只看该作者
<
地板 红火炭说:回板凳红火炭
战国伊始,魏国率先崛起成为强国。魏文侯魏斯礼贤下士,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一大批贤能之士,开启了魏国的辉煌时代。

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他制定《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在经济上,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实行平籴法,在丰年收购粮食储存,灾年平价出售,平衡粮价,保障民生,魏国经济由此繁荣起来。

吴起则为魏国打造了一支令天下胆寒的魏武卒。吴起改革兵制,选拔士兵极为严格,要求士兵身穿三层甲胄,手持长戟,腰佩利剑,背负强弩和五十支箭,还要携带三天口粮,半天能行军百里。入选者不仅待遇优厚,还能免除全家徭役。魏武卒经过严格训练,战斗力超强。在吴起的带领下,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多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威震天下。
韩国在韩昭侯时期,任用申不害为相进行变法。申不害主张以“术”治国,强调君主驾驭群臣的权术。他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要求官员各司其职,不得越权。在经济上,韩国鼓励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特别是冶铁业,韩国制造的兵器精良,“天下之宝剑韩为众”,韩国的国力因此有所增强,在战国初期也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赵国在赵烈侯时,公仲连进行改革。公仲连推荐牛畜、荀欣、徐越等贤才,牛畜主张“以仁义,约以王道”,荀欣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徐越则强调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赵烈侯采纳了这些建议,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变革,赵国逐渐走向稳定和发展,为日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奠定了基础。但相比魏国,韩赵两国在战国初期的实力仍稍逊一筹。齐国在田氏代齐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齐威王时迎来了鼎盛。齐威王初即位时,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后来,大臣淳于髡以隐语劝谏:“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他整顿吏治,奖赏即墨大夫,烹杀阿大夫,使得齐国官场风气为之一振。在军事上,齐威王任用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孙膑是孙武的后代,精通兵法。桂陵之战中,魏国庞涓率军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率军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庞涓急忙回师救援,在桂陵遭遇齐军埋伏,魏军大败。马陵之战时,孙膑又用减灶之计,诱使庞涓轻敌冒进,在马陵道设伏,庞涓中伏自杀,魏军主力被歼。经此两战,魏国霸权受到严重打击,齐国逐渐成为东方强国。

秦国在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由于内乱频繁,国力一度衰落,被魏国压制,丢失河西之地。秦献公即位后,立志改变秦国的困境,开启了秦国的变革之路。

秦献公废除了秦国实行已久的人殉制度,这一举措赢得了民心,使大量劳动力得以保存,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他还将都城从雍城迁至栎阳,栎阳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地势险要,交通便利,有利于对魏国作战和向东发展。秦献公还推行了“初租禾”政策,按照土地面积征收实物税,这实际上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在军事上,秦献公多次对魏国用兵,虽然未能完全收复河西之地,但也极大地鼓舞了秦国军民的士气,为后来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秦孝公即位后,发布求贤令,决心彻底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卫鞅,也就是后来的商鞅,听闻消息后入秦。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他先后以帝道、王道、霸道进说,前两次都未能引起秦孝公的兴趣,第三次以强国之术进言,终于得到秦孝公的认可。所以到后来他死的那么惨。商鞅开始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加强对百姓的管理。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在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打破了以往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商鞅变法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但在秦孝公的坚定支持下,变法得以顺利推行。秦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楚国的吴起变法
楚国在战国初期,虽然疆域辽阔,但国内政治腐败,贵族势力庞大,严重制约了楚国的发展。楚悼王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任用吴起进行变法。

吴起针对楚国的弊端,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明确法规,审定命令,裁减官员,废除疏远王族的供养,将节省下来的开支用于训练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同时,吴起打击旧贵族势力,责令旧贵族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削弱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吴起还改革军队编制,创建了一支强大的楚军。经过吴起变法,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威震诸侯。然而,楚悼王去世后,旧贵族发动叛乱,吴起被杀害,变法失败,楚国失去了一次走向强盛的大好机会。也是后来为秦国所灭 随着各国实力的变化,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合纵连横之术应运而生。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主要是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连横则是事一强以攻众弱,指秦国拉拢一些国家,攻击其他国家。

魏国纵横家公孙衍是合纵的倡导者之一。他首先发起了“五国相王”,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为王,以此联合对抗秦国。但此次合纵因各国之间矛盾重重,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最终失败。张仪则是连横的代表人物,他为秦国制定了分化瓦解东方六国联盟的策略。张仪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智谋,游说各国,使各国纷纷与秦国结盟。例如,张仪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为诱饵,离间楚国与齐国的联盟,楚国在与齐国断交后,却只得到六里土地,楚国大怒,发兵攻秦,结果在丹阳、蓝田之战中大败,楚国国力受到重创。合纵连横的斗争,深刻影响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格局。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即位。虽然秦惠文王车裂了商鞅,但他并没有废除商鞅变法的成果,反而继续推行改革,秦国在他的统治下进一步强大。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采用连横策略,破解了东方六国的合纵联盟。同时,他积极拓展秦国的领土。公元前316年,秦国趁巴蜀两国交战之机,派司马错率军南下,一举灭掉了巴国和蜀国。巴蜀之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秦国占领巴蜀后,不仅获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为日后统一六国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大后方。秦惠文王还派樗里疾等将领多次出击魏国、韩国等国,夺取了大量土地,秦国的疆域不断扩大,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燕国在战国时期,本是一个相对弱小的诸侯国。燕王哙时期,他受到苏代等人的蛊惑,竟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子之执政后,引起了燕国旧贵族的强烈不满,国内矛盾激化。

太子平联合将军市被,起兵攻打子之,燕国陷入内乱。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仅用五十天就占领了燕国都城蓟,燕王哙被杀,子之被剁成肉酱。但齐国在燕国的暴行引起了燕国百姓的反抗,同时也遭到了其他诸侯国的反对。赵武灵王护送在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职回国,立为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为了复兴燕国,广纳贤才,筑黄金台,以招徕天下之士。乐毅等一大批贤能之士纷纷前往燕国,在燕昭王的领导下,燕国逐渐恢复元气,为日后攻打齐国埋下了伏笔。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同时在与其他诸侯国的竞争中也需要提升军事实力。赵武灵王果断推行“胡服骑射”改革。

他率先穿着胡服,以身作则,要求军队将士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技术。胡服短小精悍,便于骑射作战,相比中原地区传统的宽袍大袖服饰,更具灵活性。赵军经过训练,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凭借着这支骑兵,赵国向北击败了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拓地千里,设立云中、雁门、代郡等郡;向南则在与中原各国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赵国的国力迅速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军事格局。
本帖来自微秘安卓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5-5-8 06:00 , Processed in 0.35362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