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江水悠悠说: 再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我上小学时,就读的是镇上的小学,班上有些同学来自更远的山区,每天早上要走很远的路来上学。因此,大家的家庭条件有差距:有的相对宽裕,有的则比较拮据,同学们往往会按相似的条件组成小团体。家庭条件好、穿着体面的学生,只愿意和条件相当的同学玩,不太看得起家庭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同学。虽然那时我们还在上小学,但这种意识已在有意无意间形成。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老师收作业时,发现班上一个同学没交。问过之后,他说家里遇到困难,没钱买作业本。这件事我后来仔细想过——我和他家住得不远,觉得他家条件其实还算不错,他可能只是因为没做作业而随口找了个借口。但老师信以为真,问大家有没有新作业本可以给他,自己也带头捐赠,给了他作业本、橡皮、铅笔等文具。当时班上的同学虽然平时已有一些“小阶级意识”,但这次却出奇一致地充满爱心,你一本、我一本地送作业本和笔具,给了那个同学很多学习用品。
这件事让我联想到如今网络上的筹款项目——不过这个话题暂且不谈,回到学校的故事。假设那个同学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不禁思考:学校宁愿把作业本奖励给优秀学生(那时的优秀学生大多家庭条件好,根本不缺这些东西),也不愿分给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美其名曰“奖励优秀学生”,但所谓“优秀学生”往往是家庭条件好、精神面貌佳、成绩优异的孩子。换句话说,作业本从来不会发给真正需要的贫困学生,永远是给不缺本子的人“锦上添花”。
可能有人会说:“贫困的人应该自己努力啊,成绩好是客观事实。”但贫困学生往往面临这样的困境:家人文化程度低(在城镇学校就读的农村学生,家长大多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学习全靠自己摸索。寒门出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谈何容易?学校的活动也很少选中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他们穿着朴素、精神面貌不够突出,文艺演出总是优先考虑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现实的是,很少有老师能真正对学生一视同仁。
以前我在小说里读过一段话: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对学生说:“同学有困难时,让小同学们捐款,对个人而言是善事,但对社会而言却是一种悲哀。”这话,我深以为然。总之一些东西是不方便多说的,反正隐晦的都在文章中了
来自:掌上乐园 |
盲人行脚罗浮山
今日启程,一往无前,
诸佛菩萨,龙天护法,
普蒙加被,道业必成。
行脚就是了脱生死的一个捷径。
另外还有一种功德,
就是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有情的和无情的都能度;
能见到我们的,与我们能说上话的
所以它的功德是难思难议,难说难尽的:
十方如来都来护持和赞叹
苏东坡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
罗浮山佛道并存,和睦相处,兴盛时有九观十八寺,十八寺中以华首寺为第一禅林。
距离深圳约70公里,国家5A级景区。
亲爱的盲人朋友们:
参加“行脚”
道业必成
累积“罗浮山”难思难议、难说难尽的功德
时间:
11月10日
预备会
报名方式:
莲微信:85264845040
真恒微信:
1371461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