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全盲书友说: 本帖最后由 全盲书友 于 2020-1-20 16:16 编辑
全盲书友数据库书库向视障中医爱好者推荐以下优秀读物:
书名:《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
出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主编:王莹莹、杨金生
刮痧的魅力之处有三:一是这门从远古石器时代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标志何以长荣不衰;二是在刮痧技艺流变中发现了经络及穴位,这些在何时与刮痧分离,又是在何时重回刮痧体系中的;三是刮痧对于认识、研究生命本质有何启迪。近日读中国中医科学院杨金生、王莹莹编著的《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获益匪浅。
砭术为医术之源
刮痧在远古石器时代称砭(碥)石治病。《山海经》记载“医源于砭”,砭石出于东方高氏之山,《素问·异法方宜论》也说“砭石从东方来”。砭石分两种,针状的石针与扁平状的石砭。石针和石砭在1962年以后多有发现,这是人类最古的医疗器械。石针后来发展为金属的九针。在刮痧过程中发现穴位和经络以后,九针之用有了提升,从砭石中独立出来,并以其强势领导医学潮流。此时完整意义上的砭石(包括针和砭)辅于石砭,仍概称砭石。出土文物中有为人做手术的石镰、石砭、石刀,主要用于切割放血等。器械的形质有石制、玉制、牛角制、贝壳制等。砭石的临床应用也很广泛,除外科应用外,疼痛性疾病、全身感染、感冒以及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等病多用。
至南北朝时期,医家就不太熟悉砭石之用了。如《南史·王僧孺传》记载了侍郎全元起为注《素问》关于砭石的问题,向名医王僧孺求解的典故。宋代以后砭石术已在医学教育中失传,但砭石术之神奇在艺文中引申为规鉴。例如唐代韩愈诗曰:“又如心中疾,针石非所砭。”
明清以来,以《痧胀玉衡》为代表的刮痧专著问世,其后有关痧、痧证与刮痧的著作较多。该书作者查阅279种综合古医籍中散在的关于刮痧的记载,考证了古代痧证专著的学术传承关系,校勘61部古代刮痧专著,厘清每一部文献的成书过程、书名由来、体例结构、内容梗概、版本流传,理清相关著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广泛调查,考证源流,梳理文献,横向比较的基础上,作者将《痧胀玉衡》《痧症全书》《痧证指微》《急救异痧奇方》《痧症要诀》《急救痧症全集》《治痧全编》等22部代表性痧书精选入《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一书。该书传承脉络清晰,理论联系实践,是刮痧古籍数字化整理研究的佳作。
回归经络穴位之本源
砭石术虽然在官传医术中“失传”,但仍流于民间之用,瘟疫流行的明清时期是痧证理论快速发展的阶段。江南的经济发展、气候环境、瘟疫流行等原因,促成了痧证理论的创新,一度出现了“无人不痧”“无症不痧”的现象。南方一带称有痧、疹类热性病为痧,用砭石之类的工具在背部刮痧可治愈,传而久之又扩大了适应证,如外感寒热、吐泻、周身疼痛等,并把刮痧治疗范围的病,命名为某某痧。刮痧著作中有“七十二痧”的说法,令人惊异的是,在北方民间也应用此方法,把治疗的疾患称作某某翻,连严重的克山病也叫“攻心翻”。民间也有“七十二翻”的说法,也都用刮板“挑翻”治疗。
《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比较全面地开展刮痧理论研究,创新性提出“循经刮痧”学术观点,使民间经验的传统刮痧发展为中医针灸经络理论指导,循经走穴,内症外治的辨证刮痧,有助于规范临床应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创新是刮痧活力之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刮痧研究团队20多年来在刮痧文献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刮痧机制的研究以及标准规范的制订。如探究了大鼠、家兔、人体刮痧后的皮肤形态、血流灌注量、活性物质的表达变化,初步揭示了“痧”的内涵和刮痧的作用原理;围绕“刮什么地方、刮到什么程度、多长时间刮一次”等问题进行临床验证,制订并颁布了刮痧技术操作规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保健刮痧师、中医刮痧师国家职业标准,以及刮痧器具的国际标准,形成了多层次的刮痧技术标准体系。这些研究工作促进了刮痧技术的医疗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将刮痧技术转化成国家职业技能,使刮痧在非医疗单位广泛应用,扩大了创业、就业,创造了中医健康服务新业态。
杨金生、王莹莹编著的《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首先是学习吸收为用,肯定了刮痧的疗效和适应证,又把刮痧和针灸经络理论结合而使疗效倍增。其实在先始的砭石时代已有穴位和经络的概念,但他们是全面的发扬,不仅创造理论体系,而且改造了刮痧工具,全面总结了刮痧的临床应用。更可贵的是,本书作者用大量时间、精力把刮痧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整理。我认为这部《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以此成就其耐读性而令人敬佩。
书名:《江南圣医喻嘉言》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该书由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喻嘉言学术研究分会顾问杨建葆、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喻嘉言学术研究分会会长邱慈桂主编,系“江西历代医学名家研究书系”开篇之著,全面、系统地研究喻嘉言的生平事迹、医学贡献、人文思想。该书分《生平传略》《医学成就》《各家研究》《文献考证》《艺文集萃》五章,囊括明清以来50余位专家、学者关于喻嘉言的研究与论述,在研究喻嘉言医学、历史、文学和社会学方面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为继续挖掘、传承、弘扬喻嘉言的医学思想,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将于2020年1月10日在北京主办《江南圣医喻嘉言》品鉴会。
书名:《针灸穴名寻寻根—细说500个针灸穴名》
出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针灸穴位犹如漫天繁星,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其源难测,其名神秘,往往令人茫然不知。张载义编著的《针灸穴名寻根:细说500个针灸穴名》,对人体全身穴位予以详细叙述,问世之后深受欢迎。本书有着鲜明的特点,即坚守学术,引经据典,其中不乏灼见,通过“细说”,达到“寻根”之目的。
张载义精通中医经典文献,国学修养深厚,才思敏捷,对穴名有着深入研究。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为“概说”,首先阐述了孔穴从无名、代名,到固定名称的发展过程,以及一穴数名和同名异穴现象产生缘由,再从阴阳五行、体表标志和解剖部位、脏腑器官、经络学说、比拟、疾病症状和名称、穴位功能等8个方面对“腧穴的命名”予以简介,让读者对腧穴的命名有大致了解。第二章“细说经穴名称”中,将印堂穴作为督脉的经穴,使十四经之经穴数目从361穴增为362穴。第三章“细说奇穴、阿是穴”贴近临床,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收入了肩内陵、安眠、颈夹脊、提托等穴位。
穴名细说部分内容非常丰富,作者不但根据穴名的字、词探寻其原始意义及与穴位的相应关系,而且详尽地对作为穴名之前就已存在的字、词、名进行阐述,并将其自身含义,与借用、引申融合在一起,以解释穴名的意义。如“云门”,本是周代六乐舞之一,而云门穴之“云”指天地合气,“门”则指出入之通道。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水谷之气上归于肺,与口鼻吸入之天气相合,从而天地合气,再通过肺之清肃散布全身,犹如“云门大舞”。此外,云门又指急流之出口,水气状如云雾,故称云门。再如阴市穴,别名阴鼎,有人认为其为足阳明经之穴,不应称“阴”。作者遵循“根据穴位的功能主治命名”和“根据疾病的症状命名”的原则,仍称其为“阴市”。对于别名阴鼎,作者根据古代记载该穴取穴法,“拜而取之”或“正跪坐取之”,认为“该穴近临膝部,卧床屈膝时,膝关节处骨骼形态发生了改变,髌骨在上,股骨、胫骨和腓骨在下,犹如三条腿的鼎器,且膝关节部的疾患,多阴冷、疼痛、肿胀,甚至带有积液。”这样形象的解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总之作者对穴名的解释,既不人云亦云,也不信口解释,而是依据文献,有着独特见解。
腧穴与穴名最早出于何处即寻根,也是本书的内容之一。作者长于考证,仔细严谨,逐穴查核。如印堂,虽然穴位早见于《内经》,却没有名称,唐代有了名称,却不叫印堂,而印堂这个穴名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金津玉液,虽然《内经》与《千金方》有记载,但穴名则出自《针灸大全》等。
最后,作者认为有必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历史人文方面的知识”,匠心独运地附上“针灸穴名谜语”316条,这对进一步理解穴名及其来源,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以上图书由《中国中医药报》撰写书评,全盲书友数据库书库对这些图书限时免费实名为视障盲人读者购书数字盲用化转制。
扩展阅览
美国儿科学会母乳喂养指南—全盲书友数据库书库优质阅读推荐
送给探寻真理的你——书目(2)
送给探寻真理的你—书目(1)
全盲书友QQ群:256380869。数据库工作邮箱:ab126cv@126.com。
|
盲人行脚罗浮山
今日启程,一往无前,
诸佛菩萨,龙天护法,
普蒙加被,道业必成。
行脚就是了脱生死的一个捷径。
另外还有一种功德,
就是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有情的和无情的都能度;
能见到我们的,与我们能说上话的
所以它的功德是难思难议,难说难尽的:
十方如来都来护持和赞叹
苏东坡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
罗浮山佛道并存,和睦相处,兴盛时有九观十八寺,十八寺中以华首寺为第一禅林。
距离深圳约70公里,国家5A级景区。
亲爱的盲人朋友们:
参加“行脚”
道业必成
累积“罗浮山”难思难议、难说难尽的功德
时间:
11月10日
预备会
报名方式:
莲微信:85264845040
真恒微信:
1371461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