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江水悠悠说: 这种经典的趋势首先得介绍一下背景,或者也可以不介绍,不过我选择介绍背景。
故乡的米线
我在云南出生长大。在外省人眼中,云南或许是片“蛮荒之地”,但这里有独特的烟火气。即便如今在各省GDP排行中仍属靠后,这里的发展节奏也总比其他省份慢上几年。
我生活在云南群山中的一座小镇——说是“镇”,其实坐落在某座山的一处缓坡台地上。这片台地开阔平坦,足够聚居成镇。
小时候,我在镇上的小学读书。那时每天最开心的事,除了和小伙伴们玩游戏、买学校门口小卖部的小玩具,就是去街上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线。
好了,现在食物出现了,就可以开始介绍——
走入米线店,店铺不算大,只够摆几张桌子、几摞椅子。老板在店门口用火炉支了一口大铁锅熬骨头汤,锅的旁边有一张桌子,桌子上又有一个玻璃罩子(为了挡灰尘用),桌子上摆的就是做米线的食材了。
每当有人来时,叫老板:“来碗米线!”老板从锅中舀出骨头汤,再抓几把米线往里面一扔,再放上豆芽、韭菜、小葱,再放下一些日常的调料(如酱油、味精之类),再加点他们家的秘制调料。肉那肯定也是要给你一点的,有的是直接煮鲜肉末,有的是用杂酱来代替——用杂酱的就不如拿鲜肉末的了,我们管这个叫“哨子”。哨子一般都是米线要好了之前加,就类似于“浇头”,给它盖在米线上,然后老板再给你端上来。你就可以拌料尝一口,如果调料不够的话,他的桌子上放着调料,你可以自己加。
这个米线其实吃的就是它的汤,精髓就在于它的骨头汤。用筷子挑起一柱米线送入口中,口感是弹牙的,质地是爽滑的,咽下去后有“挂肠”之感,暖口、暖心、暖胃。此时再“梭”一口骨头汤,汤香浓郁,纯而不厚,香而不腻。继续咕咚咕咚干下两大口,用昆明话来表示就是:“舒服了,舒服!”
虽然你别看我们那边的米线食材、汤底都很普通,但精髓就在它熬的骨头汤了。
还有一点就是米线,米线的做工也很重要。现在我回到老家,吃到的米线基本上都是那种网上买来、用水一泡一发就可以吃的了;或者是那种粗米线,虽然很耐煮,但是口感不好——要么就是像那种红薯粉的,又软又难咬;要么就是那种一咬就断,然后没有什么弹性。那么真正好的米线,应该说我认为真正好的米线是什么?就是又弹、又劲道、不难咬而不失韧性、爽滑而不软烂,重点就是“吸汤”。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谈米线到底是粗的好还是细的——细的米线口感细腻,粗的米线我也描述不来,总之有人喜欢吃,我就喜欢吃细的米线。
当然,米线的种类就很多种了,云南各地方都有不同。云南最出名的米线在国内,就是过桥米线了。说实话,大部分也只是一个噱头,没有几家正宗的,即使是在省内也是如此。昆明的米线就是小锅米线、凉拌米线,经典的口味就是老昆明的甜酱油。玉溪的米线,就是汤宽碗大,调料可以自己加,调料多,特色有一种叫鳝鱼米线——反正我感觉无非就是用酱炒鳝鱼加到米线里,有人就喜欢吃,觉得它鲜。还有文山的米线,好像是喜欢把一些内脏来做用料、做汤底。他们还有一些特色米线,有的是自己研发的,有的就是当地特色的(什么酸的、用一些特殊调料拌的),种类太多了。
好了,扯了那么一大通,然后就要开始抒情了。如今我回到老家,再吃起老家的米线,味道好像也是当初的那个味道——除了米线不是,但味道真的也差不多,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但就没有当初的那种吃米线的爽感了。可能米线一直都没变,变的是人吧。老家的相貌也改变了,人情味也没当初那么浓了。确实如此,我吃着米线这样想。
好了,结尾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写了,就这样。
来自:掌上乐园 |
盲人行脚罗浮山
今日启程,一往无前,
诸佛菩萨,龙天护法,
普蒙加被,道业必成。
行脚就是了脱生死的一个捷径。
另外还有一种功德,
就是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有情的和无情的都能度;
能见到我们的,与我们能说上话的
所以它的功德是难思难议,难说难尽的:
十方如来都来护持和赞叹
苏东坡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
罗浮山佛道并存,和睦相处,兴盛时有九观十八寺,十八寺中以华首寺为第一禅林。
距离深圳约70公里,国家5A级景区。
亲爱的盲人朋友们:
参加“行脚”
道业必成
累积“罗浮山”难思难议、难说难尽的功德
时间:
11月10日
预备会
报名方式:
莲微信:85264845040
真恒微信:
13714614194